2008年9月26日星期五

香港媒体:毒奶粉与“身份认同”

半个月前,没有多少香港人知道,什么是“三聚氰胺”,直到毒奶粉事件,原来它竟然与香港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也没有多少香港人知道,自己正活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大海啸中,直到美国雷曼兄弟破产,才惊觉自己身处险境。毒奶粉也好,金融海啸也好,都反映了人性贪婪和制度监管出了问题的共性。

  美国银行次按风波尚未止息,又蔓延为金融大海啸,香港人心慌慌。经历了四年来最长跌势而连跌7天的港股,终于在中央政府救市“三招”,及美国政府拟提出“终极包底”方案的冲喜下,大举反弹,全日劲升9.6%,以点数计算为历来第三大升市,国企指数为历史第三大升幅,大市成交再创5个月来新高。香港700万市民中,就有200万股民,北京出手,香港人终于露出微笑,昂起头来。可想而知,香港人心对北京有多亲近:还是做中国人好。

为“中国雄起”而自豪

  北京奥运刚结束没过几天,中国金牌运动员访问香港,令原本已步入后奥运抑郁期的香港人再度亢奋。香港人竞相追踪这批国家英雄,宛如年轻人追星,疯狂拍掌呼喊,拼命跳跃尖叫。跳水运动员把擦抹湿身的毛巾,视为礼物抛向观众,引得香港人在雀跃欢呼声中争抢,这不是偶像歌星才会出现的场景吗?

  神舟七号的升空,一场好戏拉开大幕,香港人又会心系酒泉。当太空人返回地球,回到北京,说不准又和当年宇航员杨利伟那样,不出几天就来到香港,香港呈现一阵太空热,香港人会学内地的用词:中国人雄起。

  毒奶粉事件,却令香港人深感自己与内地贴得如此近。9月20日,香港卫生防护中心披露,香港3岁半女童,日饮3杯“伊利奶”被检验出肾石。毒奶粉终于惊爆香江。

  在香港,雪条(即冰棍、棒冰)是孩童的零食。自毒奶粉事件爆发,才知道内地牌子的雪条早就登陆香港,竟然还十分红火。比如伊利牌,不仅打入香港市场,更打败了香港本土一众老名牌。内地雪条,种类繁多,且有新意,红豆雪条加入大颗粒红豆,让食者有口感。山楂雪条,酸酸甜甜,雪条吃到最后,味道淡了,无意中咬到山楂粒,颇为惊喜。还有菊花茶雪条、金桔雪条、酸梅汤雪条、栗子雪条,真是创意大胆。如今,毒奶粉事件令香港人对内地雪条乃至食品、药品,终于望而却步,拒之门外。

认同感系于内地发展

  有文化人在香港媒体撰文说:“对国产牛奶,最初我都怀疑,直至知道法国的乳品名牌Danone都跟它合作,才勉强给它一个机会。国产牛奶我一家喝得不多,但总算喝过。其实我也不愿对国家抱怀疑态度,我也希望自己能拥抱国家多一点。但中国常常发生这些叫人无法饶恕的事,叫我怎认同中国人的身份?我怎能不为中国人这身份蒙羞?这种矛盾心情,住在深圳河以北的人是感受不到的。只有我们这些新归化的人,才会由一盒牛奶,想到一个刚得到的国民身份。”

  从牛奶到国民身份,总觉得有点怪怪的,似乎牵强附会,其实在不少香港人内心,这种外人无法理解的思维,确实普遍存在。那些已经被捕的三聚氰胺的购买者和投放者,当初根本就不会想到,自己的行为竟然涉及香港人身份认同。

  3个月前,香港大学一项民意调查显示,39%受访香港人自称为“中国人”,较半年前的同类调查急升12%,香港人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感正在增加。2008年初的雪灾、而后奥运火炬传递、汶川地震,当时奥运又即将举办,香港人“回归”心理越来越浓。这次民意调查是让受访者在“香港人”、“中国的香港人”、“中国人”、“香港的中国人”四项中,选择自己认同的身份。其实,这些身份意识重叠,没有什么冲突,难以理解民意调查策划者,为什么要如此问。

  不过,调查依然显示,18%受访者称自己为“香港人”,较半年前的同类调查下跌5%;30%自称为“中国人”,急升12%;29%自称为“中国的香港人”;13%则自称为“香港的中国人”。10天后,即香港回归11周年前几天,香港大学又做了一次同类调查,50%受访者因回归后成为中国公民而感到自豪,比10天前的调查又提高了2%。

探索自我身份的进程

  国民身份,即一个人在一个特定国家中,对这个国家有否感到有一份认同感,是国民身份一个最清晰的界定。国民身份是建构在公民感和爱国情操的基础上,将价值、种族和文化差异置于同化了的共同文化之下。

  香港回归11年,是香港人重新探索自我身份认同的11年。九七回归,其含义不仅仅是香港这片土地的归属,在法律上从殖民宗主国回到祖国的变更,也是香港人在身份上历经从英属殖民地市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的转变。

  包括国籍和护照在内的法律上的身份证明不难变更,而身份认同在意识上的重新建构,则是巨大工程。认同,不是因为它的优点或缺点,而是因为它的特点。正如恨,不是爱的对立面,而应该是爱的延续。

·作者是香港《亚洲周刊》资深特派员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