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毒奶粉丑闻对于中国国际形象的打击不言而喻,有媒体将其称之为中国食品行业的“911事件”,看来并不为过。人们在震惊之余,也开始把寻找问题症结的矛头指向了政府主管部门。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这里说起。在这场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中,政府相关机构不仅事前涉嫌隐瞒,事后又说法矛盾,更加深了公众舆论对当局的愤怒与质疑。
新华网17号的报道说,这22家乳制品企业同时生产三聚氰胺毒奶粉,“暴露出了中国奶粉行业的‘潜规则’问题”,但是,这条报道并未明确指出的是,政府部门也是这项潜规则游戏的大玩家之一。国家质检总局在今年5月发布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质量公告》中曾宣称,“整体产品实物质量的抽样合格率为99.1%”,其中那些“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大型生产企业在连续三次的国家监督抽查中,产品抽样合格率均为100%”,而“16种获得国家免检的产品以及8种中国名牌产品”也全部合格。然而,这22家生产毒奶粉的企业,正是上述公告中所说的那些产品质量合格率已经达到99%、甚至是100%的“优质产品”生产厂家,这难道不是很滑稽吗?
据《联合早报》北京记者叶鹏飞的报道,另外一些激起民众愤慨的地方则是政府的双重标准。官方媒体的报道说,那些专供出口以及供应北京奥运和残奥会的乳制品都没有发现三聚氰胺,这说明官方是完全有能力确保食品安全的,但目前国内受毒奶粉之害的肾结石婴儿已经超过了6000名,其中除4人死亡外,还有150多名病危婴儿,而且受害者的人数预计还会不断增加。对此有网友留言说,由此可见,这些中国奶粉厂家执行的可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标准,那就是宁可把劣质的毒奶粉留给中国的孩子,也绝不给外国友人制造一丁点儿伤害。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年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入侵时曾经说过的那句名言“宁与友邦,不与家奴”。中国选举网上,评论员于成玉的文章接着说,再看看奥运会期间,这一边是,由于孩子想吃肉却又买不起,只好跑到超市里去“行窃”的中国母亲,而那一边却是奥运村里1美元管够的丰盛自助餐。据说,1美元在美国,也就只能买一个苹果或一个面包而已,而中国人倾举国之力筹办的北京奥运会,却让那些外国朋友天天享受着这种1美元的优惠大餐。文章作者实在想不通的是,咱们中国官方为什么要这样厚此薄彼地作贱自己的同胞呢?
谈到目前中国的官场生态,香港《大公报》的文章写道,外国人批评中国官员喜欢修广场、修办公楼,给自己充面子,出了事则遮遮掩掩,死不认帐,给自己保面子。现在整个国家都已经颜面扫地,官员的那点面子还那么要紧吗?其实,“面子”的实质问题是“里子”,反映出一个官员的本来面目。如今,三鹿董事长田文华的女儿在网上为其母喊冤,透露了在此之前各级官员到三鹿来“做客”原本是家常便饭,某某局、某某部的都有份,其目的不外乎就是吃、喝、拿、要,只要酒菜的招待周到,谁还关心什么奶粉的质量问题呢?文章又说,不出事就是没事,出了事才是有事;出了事能捂住就是没事,实在隐瞒不了才是有事;有了事之后,想方设法大事化小,甚至草草了事;正是这样一条可怕的官场潜规则,在一次又一次的矿难,食品卫生以及安全事故中一再上演。究其原因,可谓非常复杂,这里面既包括了地方利益和短期利益凌驾于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之上,同时也包括政府机构、司法部门与资本之间已经形成的某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庞大利益共同体,他们彼此相互牵制、相互影响,又相互袒护。这种局面对于中共高层“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想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因此,如果三鹿毒奶粉事件的调查和处理还是和过去一样草草了事,那些应该承担责任的人最终却安然无恙的话,其对政府的信誉和执政合法性所构成的损害将远远超过这场毒奶粉事件本身。
2008年9月23日星期二
法国媒体:毒奶粉事件拷问政府的执政合法性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