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8日星期一

新加坡媒体:驳“劳民伤财”说 中国奥委会支持体育“举国体制”

(北京综合讯)中国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以51枚金牌的佳绩荣登金牌榜首,作为中国竞技体育重要成功经验之一的“举国体制”,再次成为中外媒体热议的焦点。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国奥委会主席刘鹏表示要坚持举国体制,反驳其发展竞技体育的模式是劳民伤财的说法。刘鹏接受中新社记者访问时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运动员在各类国际体育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条重要的经验是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组织。

  他解释说:“就是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配置全国的竞技体育资源。我们将此形象地概括为‘举国体制’。”

  刘鹏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体育社会化及产业化水平都较低,中国竞技体育若要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在集中有限资源、实施有效组织等方面下功夫。

  许多人认为举国体制是中国在体育界取得成功的关键,但也有人批评这种以高昂代价培养极少数的精英运动员,却忽视一般老百姓对体育的参与和强身健体的需求的做法,是不计成本、劳民伤财。有人将它贬为中看不实用的“面子工程”,甚至指中国选手是把争夺金牌当“政治任务”来完成的。

  但刘鹏指出,中国政府在1988年对国家体委的财政拨款为2.36亿元人民币(下同,约4823万新元),到2004年增长到8.8亿元,对国务院主管体育工作的一个部门来说是个“非常有限的数字”。

  他还说,体育在当今社会已成为巨大的产业和高速成长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但能为国争光,还能为国增利。他指出,中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当地GDP的0.7%至1%左右,专家还预测北京奥运会对中国年度GDP的贡献率达0.3%至0.5%。

  刘鹏说,体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人们把它作为考察社会进步快慢、国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发展高水平体育竞赛不但可以满足群众的观赏和娱乐审美需要,更有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凝聚力等作用。

  他还指出,举国体制不是中国的专利,许多国家在一些重要工作、重大工程都普遍采取这种体制,例如美国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航天飞机计划,欧盟实施阿丽亚娜火箭计划等都采取了举国体制甚至是举盟体制。

没有评论: